宫廷用汝瓷远比传世馆藏的花样多。传世馆藏的汝窑宫廷用瓷虽以薄胎细釉、高雅素净取胜,但实际上并没让刻、印、雕、镂等装饰手法凉快。发掘中不仅有刻、印花卉纹瓷片,也有附贴莲瓣装饰及镂空圈足雕饰技法,以往因为各大博物馆中无同类器物呈现,便总把此类打入民间用瓷,实在高估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釉色上也出现了传世馆藏品从来不曾有的颜色,原来不同的釉色与釉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与窑温及窑位相关。

  汝窑绝非宋徽宗创烧,甚至有可能是宋徽宗停烧。窑址“元丰通宝”钱币的发现,大体可以确定汝窑在神宗年间就有烧造的事实,但并不能排除此前就烧造的可能。曾任宋仁宗朝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的一代诗文宗师欧阳修的《汝窑花觚》,则把这种可能变成了可以。诗是这样写的,“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结,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有人不认为这是阳修的诗词)。这里不仅说明了汝窑与柴窑的渊源关系,还说明汝窑的创烧历程与欧阳修死后若干年后才出生的宋徽宗没有半毛钱的干系。同时告诉了我们汝窑的官窑性质。有史料表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因汝窑址远离京师和汝窑难以烧制用于国仪之器等原因,宋徽宗决心“弃汝兴官”,于是才有在京畿创烧更适合国仪之用的官窑的举措。